第十屆國際肉蓯蓉暨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
由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中藥協會、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肉蓯蓉保育委員會、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現代研究中心等聯合承辦的第十屆國際肉蓯蓉及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蓯蓉文化節(中國·阿拉善)5月9-11日在內蒙古阿拉善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李大寧,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大會組委會主席、國家藥典委員會執委、中藥材第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肉蓯蓉保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鵬飛教授,國家藥監局執業藥師論證中心原主任周福成,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中醫藥處處長程翔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中藥處處長陳榕虎,阿拉善盟委副書記、盟長代欽,阿拉善盟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阿左旗旗委書記王旺盛,阿拉善盟副盟長徐景春,阿拉善盟副盟長秦艷,阿拉善盟政協副主席、阿左旗旗委副書記、旗長戈明,以及中藥界、林業界專家,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學者,有關生態環保和藥業企業負責人,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代表等200多人出席論壇。
近20年來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的人工栽培取得了突出成效,至今已在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沙漠中推廣種植梭梭和檉柳615萬畝,接種肉蓯蓉191萬畝,年產藥材7000余噸,保障了臨床用藥和200多個中成藥和保健產品的原料供給。
屠鵬飛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肉蓯蓉為著名補益中藥,具有補腎陽、滋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廣泛用于中醫臨床、中成藥和保健產品,為名貴中藥材之一。肉蓯蓉屬植物為寄生植物,其寄主為防沙固沙植物梭梭和檉柳等。由于長期亂采濫挖,肉蓯蓉野生資源曾瀕臨枯竭,沙漠環境嚴重破壞。自2000年5月在阿拉善盟召開第一屆“國際肉蓯蓉暨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以來,在各級政府、學術界及相關企業的積極努力和大力推動下,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的人工栽培取得了極大進展,有效保護了野生資源,為國家節約治沙資金120多億元,助推20余萬沙區人民脫貧致富。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肉蓯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功效物質及其作用機制,發現肉蓯蓉具有抗衰老、提高學習記憶能力、抗老年癡呆癥和帕金森病、保肝、抗心肌缺血和腦缺血、促進骨質生長和抗骨質疏松等新的作用,創新其臨床價值和保健功能。研發了一批創新藥物和保健產品,相關產業的年產值也從上世紀九十年的不到20億元發展到今天的200多億元。
本屆學術研討會旨在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和“健康中國建設”發展機遇,全面提升肉蓯蓉產業發展速度,盡早將肉蓯蓉打造成為中藥材大品種,同時促進沙生藥用植物的研究、開發和沙產業發展,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會議呼吁,在當前我國全面脫貧攻堅和生態中國建設的關鍵時刻,政府應該從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定的戰略高度重視肉蓯蓉產業的發展,從資金、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給予產業發展更大的支持;并號召大型制藥企業和健康產品生產企業更多地加入肉蓯蓉產業化行業,為打造肉蓯蓉大健康產業,培育中藥材大品種,促進西部荒漠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